SCI寫作干貨|文獻閱讀經驗
一篇優質文獻,并不是閱讀一遍,get作者研究思路了就能放過它,深入挖掘會發現其中有許多值得推敲學習、舉一反三的地方,可以幫助到自己的實驗研究。以下分享小編的閱讀經驗。
01關注追蹤作者
文獻作者(主要是一作與通訊作者),尤其是通訊作者(如下圖),是某個領域的建樹學者,追蹤這個作者的研究動態,根據其研究及時調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并挖掘更獨特的創新點,可以避免自己走過多的彎路。
切勿等實驗做了一大半了,發現自己的研究和別人雷同,創新性不足,再做改動會很耽誤時間。
02注重摘要
摘要是每篇文獻的窗口。眾所周知,想知道這篇文獻對自己有沒有幫助,首先就看摘要中的結論,這是最快篩選文獻的方法。
多數文獻閱讀只需要看摘要,少數文章看全文。一般不精讀文章,讀完摘要后,看一下后續的Figure及Title基本能掌握大部分的文章思想。
03精讀Introduction與Disscussion
精讀文章,首先就是要了解文章的主線邏輯,文章中所有的圖表都是按照這個主線邏輯開展的,就像是故事的主線。
當我想快速了解某個領域的基礎知識或研究進展時,我會從“Introduction”入手,查閱文章引入的參考文獻,從一個知識點逐漸擴展,讀個十多篇,基本就對這個領域有一些認識了,這個方法會比讀review更麻煩一點,但相應的,你了解的知識點會比讀review更廣。
Disscussion是對每個研究結果的細致總結。閱讀多后你會發現,在disscussion部分有很多好的英文句型,我經常會記錄下來,之后寫文章可以備用。這里的記錄,不要只是單純的句型記錄,最好將句型的出處標注清楚,以便于日后查詢,需要引用的時候可以信手拈來,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。
04泛讀Method
當遇到一個實驗結果或者實驗技術手段很晦澀難懂時,不必花太多時間研究,除非你想應用這個技術。這里需要說明一下,科學研究也需要適當的跟上“潮流”;很多文章研究思路其實并不夠創新,但卻可以被影響因子高的雜志接收,是因為文章應用的實驗技術很先進。
常用一些常規的實驗技術是不夠的,更先進高級的技術可以將你的文章拉開一個檔次。
05歸納總結
不管是泛讀還是精讀文獻,讀完后回憶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,能夠復述出來,這篇文獻才算過關。
除此之外,和師兄師姐或同事定期對文獻的討論也很重要,即便是非正式的一起討論,也會加深你對文獻的理解和印象,這里的討論最好是critical reading,即使是很權威的雜志,文章也不是完美的,考慮邏輯是否嚴謹?數據是否可靠?實驗設計是否合理?你是否能在這篇文章的論點基礎上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?等等。
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在SCI科研論文寫作中如何進行文獻閱讀,更多SCI論文寫作技巧>>點擊咨詢<<智刊網網專業論文服務老師。智刊網專注期刊服務11年,與1600+期刊進行合作,擁有200+專業的資深編輯,累計服務數十萬位客戶,好評率達99.6%!【現在咨詢】